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软钨丝灯条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软钨丝灯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LED灯怎么看颜色?
LED吸顶灯驱动器有三条颜色的输出线,其中一条是灯条的公共线,另二根分别是黄.白灯条的输入正极端口接入线。
三色变光灯内有黄白两色LED灯组,只要将二个灯组的恆流源输出端与灯组线连接好,再将两恒流源输入线并联后接在灯线上就行。三色变光灯内有黄白两色LED灯组,只要将二个灯组的恆流源输出端与灯组线连接好,再将两恒流源输入线并联后接在灯线上就行。
LED灯色温是指LED灯发光时的颜色,一般分为,暧白(2700K-4500K),正白(4500-6500K),冷白(6500K以上)三种。
通常人眼所见到的光线,是由7种色光的光谱所组成。但其中有些光线偏蓝,有些则偏红,色温就是专门用来量度和计算光线的颜色成分的方法。如何准确地进行色温定位?这就需要使用到“色温计”了。一般情况下,正午10点至下午2点,晴朗无云的天空,在没有太阳直射光的情况下,标准日光大约在 5200~5500°K。新闻摄影灯的色温在3200°K;一般钨丝灯、照相馆拍摄黑白照片使用的钨丝灯以及一般的普通灯泡光的色温大约在 2800°K;由于色温偏低,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拍摄的照片扩印出来以后会感到色彩偏黄色。而一般日光灯的色温在7200~8500°K左右,所以在日光灯下拍摄的相片会偏青色。
LED灯为什么会断节发光?
灯带基本上是三个灯珠加一个电阻串联为一个单元组,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单元组并联而成,每一个单元组占一个小节。如果其中某一个单元组中的某一个灯珠或者电阻开路的话。就会有一节不亮。
因为LED光源的最基本发光单位就是点,无论是一米多长的日光灯还是发光体面积较大的投光灯,都是由若干个发光点组成的。这一点是有别于其它光源的。
比如用钨丝作发光体的灯,是靠钨丝整体发热来发光的,一旦钨丝发生断裂,就会导致整体不亮。日光灯、节能灯等是靠管内气体被电离后激发玻璃管壁上的荧光粉来发光的。所以一旦出问题都会造成整灯不亮。
而LED灯的发光体是半导体芯片。平时常见的用作指示灯的小功率LED灯珠,里面一般只有一个芯片,现在用作照明的SMD(表贴型),也是如此。人们在设计灯具时为增大功率或加***光面积,只能用大量的LED灯珠去进行组合。一旦有个别灯珠首先损坏,就会形成暗点。如发生在集成灯珠上將出现黑点或暗线,若发生在日光灯或灯条上就会出现所谓“断节”现象。
上图就是有可能出现局部不亮的LED光源。左面的灯条是3个灯珠加一个限流电阻为一个基本发光单元。由于所有单元是并联关系,所以一组不亮只会形成局部不发光的“断节”,不会影响其它部分发光。右边是一个发光面积较大的集成光源,通常用在路灯或投光灯等大功率灯具上。实际上它也是由多个芯片串并联而成的。一旦灯珠或金线发生开路,就会导致整串不亮,出现暗线。若某个芯片出现短路则出现“断线”现象。以上是我的回答。
欢迎评论,转发、点赞!
很高兴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你所说的LED灯为什么会断节发光,应该是指一些LED灯管或者LED灯带、灯盘之类的灯在通电后,其中发光的部位有些是黑了不亮,但是又些部位又亮,特别是对于一些LED灯管和灯带来说,更是明显,这样的情况如下图所示:
因为我找不到坏的LED灯的图片,上图是我画的一个示意图,有时候会有一些LED灯在坏的时候如上图我画的那样,我上面的是一个LED日光灯管。
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有些人就会如题主一样好奇,怎么这LED灯它要坏怎么就是这样坏一节一节的,还会断节发光呢?要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理解这种LED等它内部的结构,它是怎么组成的。
这种LED灯的电路一般都是使用多个LED灯珠进行并联,在电路上同路LED灯的灯珠,某些灯珠坏了,无法发光并不会影响其他好的LED灯珠发光正常工作。如果这个LED灯的电路是串联的话,只要是其中一个LED灯珠坏了,那么这整个LED灯管就不能亮了,这也是LED灯珠并联工作的一点好处。
但是在日常工作中,接入220V强电压下的LED灯珠,因为不会提供变压器降压而使用阻容降压,为了工作在合适的电压下,LED灯珠会进行多个串联,再将串联的几个组来进行并联,这样串联的一组灯珠当中有一个坏了,其他也就不亮,这也就造成了光管一大截不亮的原因。
如上图,这个LED灯管电路,它每一组灯使用了26个LED发光灯珠进行串联,分别有3组,然后3组再并联成一个灯电路,制造成一个整体的LED灯商品出售。如果其中一组灯不亮,就会形成了断节发光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软钨丝灯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软钨丝灯条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kbttf.com/post/16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