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竹筒灯泡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竹筒灯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能描述一下你在农村上学的景象吗?
很高兴回答你的提问!
在农村上小学,那是六十年前的事啦!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今年七十二岁啦!想起1961年的时候,因为好几个村才有一所高级小学,也就是小学五、六年级班,我在邻村西辛庄上的高小!上学无非就是上课听讲,下课自习和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习以为常!但有一回事,快六十年了让我至今难忘,记忆犹新!
当时是国家三年困难的未期!农村人糠菜半年粮,俺家弟兄五个,俗话说"半大小子吃死老子″,大家又是长身体能吃的时候,觉得什么都好吃,吃什么都没饱!所以俺家粮食比别人家更短缺!我在西辛庄上学,离俺村只有三里地,不算远!但没有交通工具!中午需要带午饭,平时家里给二根红萝卜外代二块红薯,学校给蒸蒸就是一顿饭!有一回,我记得也是过个季节!午饭给了二个玉米面、红薯面二合一的粗粮饼子,我与同班同学李xx郝xx顺着道沟小道一块上学!走到半道,走不动了!郝xx说"走不动啦歇会吧″!俺仨顺势躺到道沟里!李xx摸了摸我书包的干粮,说"好傢伙!今天上午拿的是饼子"!我立刻把饼子从书包里拿出来,让他俩看看,洋洋得意!他俩也把他俩中午干粮拿出来,与我相比,看谁的干粮个大,看谁的家蒸的园溜!一比我家蒸的不圆溜,我把凸起的地方剝掉吃了,和他们比!他俩说有了小坑更不圆溜!比来比去谁也不服谁!干脆把中午的干粮吃啦!因为早饭都没吃饱!
中午下了课,俺仨没有饭吃,又怕老师同学们知道,就悄悄的躲在教室西边的蓖麻地里,辅上叶子躺下来,熬过了午饭!下午饥肠***,半坐半躺在课桌上,听老师讲课!
在三年困难时期,这只是我个人上学时的一件小事,那时候人们穿衣服破烂,食不饱腹生活上是困难,但精神上饱满!社会上风清气正,民心纯朴,没有贪官没有***!廉政亲民,文能治国武能安邦!人们热爱***,拥护***!
几十年来,农村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齐头共进全面发展!社会富強了,人们生活富裕了幸福了,在农村上小学,也能住冬暖夏凉,宽敞明亮的大教窒,再也不用为吃饭发愁了!特别是疫情期间,可以网络上课,远程教育!这是我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大家享受了!我们要感恩社会,珍惜时光好好学习,不忘老人们经过的苦难,知道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知足才能常乐!
只有经过苦难,才知道今天的甘甜!
只有不忘过去的苦难!才能知道今天的幸福!
我说的是实事实话!年轻人不要不相信!不能瞎喷哟!
很高兴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仿佛回到了小时候的各种回忆,老家是农村的,小时候上的小学就是在村里,那时候每天上学的距离很近,走路不到五分钟,刚好住在学校对面,每天早上都听到学校的广播,都不用设闹钟了!傍晚放学回到家,帮着父母烧菜做饭,到了晚上写作业是点的煤油灯照看,因为当时还没有通电。小学的时光一晃就过了,依旧还记得那熟悉的场景,操场还是泥土,后来上三年级的时候才开始有水泥操场,一直到后来慢慢开始走的路也才是水泥路!
在农村上学欢乐还是挺多的,那时候的纯真无暇、好玩,玩的东西也很丰富,虽然接触的东西没有现在的多,但是我们总能找到和大家一起能够玩得来做得了的事情,比如丢沙包、扔小石子等等。还清楚地记得当时观看了01版李亚鹏版本的《笑傲江湖》,这是古装剧当中最喜欢的一部之一,看了之后自己将竹子用刀削成宝剑的样子,整天和低年级和同年级的同学在放学后到广阔的地方上演"打打杀杀",当时还有很多人拜自己为师,一有空余时间都去各种比武……
做为一位农村人,在这里简单的描述一下我在农村上学的景象。
60年代末我踏进了学校的大门,从这天起我成为一名小学的学生。
每一个小学生自己从家中带一个小板凳,清晨第一节课,老师带领小学生就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现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首歌,我还会唱、还记在心里。
那时候穷,条件好的学生,搬着一块石板放在自己腿上,用一块滑石在石板上写字。
条件差的学生就用一块破泥盆底放在自己腿上,用一块泥坷垃在盆底上写字。
到二年级的时候,教室里才会有用碎砖垒起的砖垛,放上一块长条木板,同学们趴着在上面学习、写字。
到五年级,教室里才会有用纸浆做成的学习桌。
那时候虽然穷,同学们上学没有一点压力,是非常快乐的。
下雨天,马路上到处是泥巴,同学们都手握手,你拉我一把,我拉你一把,从泥巴中拖着上学和放学。
读到初中,是在学校经过了勤工俭学时期,都是自给自足的学习过程,在学校养过兔子,倒过地瓜等......,同学们在一起割兔子草和勤工俭学的劳动是非常有意思的,都是满满的回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竹筒灯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竹筒灯泡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kbttf.com/post/25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