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led灯条的散热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6个相关介绍LED灯条的散热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led灯怎么散热好?
下面给大家普及LED灯常用的几种散热方式:
1、铝散热鳍片
这是最常用的散热材料,用铝散热鳍片做外壳来增加散热面积。我公司的
塔吊灯_深圳LED灯具生产定制厂家,户外LED照明灯价格,深圳尚正照明有限公司***
就是用鳍片作为导热材料的。
2、导热塑料壳
在塑料外壳注塑时填充导热材料,增加塑料外壳导热和散热的能力。
3、空气流体力学散热
led灯带的散热情况好吗?
LED灯带点亮后发热是正常的,发热大是LED灯的缺点之一。 生产工艺问题:由于led灯带 是串并联结构,因此,当某一组回路里有短路情况发生时,就会导致同组的其他LED电压升高,LED的亮度会增加,相应的发热量也会随着上升。最明显的是在5050灯带里面,5050灯带在其中的任何一颗芯片回路有短路时,就会造成短路的那一颗灯珠电流上升一倍,即20mA变为40mA,灯珠的亮度会变得很亮,但是同时发热量也会剧增,严重的会在几分钟时间内烧毁线路板。 个人是无法解决的,只有生产者,注意以下问题
1、印刷锡膏的时候尽量不要让焊盘之间有连锡现象,避免因为印刷不好所导致的焊接短路情况发生;
2、贴片的时候避免短路
4、回流后先做外观检查,确保灯带没有短路现象后再做电测复查,复查时注意LED点亮后有没有异常亮或者是异常暗的现象
led车灯散热方式哪种好?
现在LED车灯有两种散热方式,自然风冷和强制风冷(带微型风扇)。LED灯的散热很重要,散热不良会导致光衰减(亮度降低)甚至烧毁。显然,同样功率和质量带风扇的LED灯比较好,这是改装车灯时有安装条件的首选,只不过价钱要高些。
UVled灯珠散热解决最佳方法?
UVled灯珠散热解决的最佳方法:
1.铝散热鳍片:这是常见的散热方式,用铝散热鳍片做为外壳的一部分来增加散热面积。
2.导热塑料壳:使用LED绝缘散热塑料替代铝合金制作散热体,能大幅度提高热辐射能力。
3.空气流体力学:利用灯壳外形,制造出对流空气,这是低成本的加强散热方式。
4.液态球泡:利用液态球泡封装技术,将导热率较高的透明液体填充到灯体球泡内。
led灯珠怎么散热最快?
现在LED厂家全都是用导热硅脂,而且导热硅脂的导热系数只有不到10,最好的是把灯珠直接焊接在散热器上面,就不存在硅脂老化,固化的问题,而且金属的led灯***用的是冷光源技术,灯泡几乎不发热,不存在散热问题,请楼主放心使用,除非买到的是***货!
LED灯散热有哪些作用?
大多数电器设备或元件在工作时都会产生热量,LED灯具也不例外。
在电子元件中LED产生的热量虽然不是最大的,但它却是最怕热的。
LED发热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散热的作用就是减少这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下面就最主要的两方面做一分析:
一.发热对光效的影响
我们平时***购LED灯珠时,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光效。光效指标和其它效率指标的最大不同点是它没有***用百分比的方式,而是用lm/ W的模式。这主要是因为把1W的功率变成不同波长的光,其光通量的数值是不一样的。如果都用百分比来表示会导致基数混乱。
目前用于照明的白光LED灯珠,光效已突破200 lm/w。一般情况下厂家提供的光效参数应该是25℃时的测试值,但实际上很难做到。因为仼何厂家都没有办法保证分光机的测试点溫度能始终保持25℃,所以标称值都会有些误差。
下面是一个结溫和光效的关糸图。为便于比较,我们把25℃的参数人为的定义为100%,比如我们***购了光效200 lm/w的灯珠,这个200 lm就视为100%,当结溫下降至0℃时 会达到110%.这就是说结溫低于25 ℃,LED的光效会“超水平”发挥。
而超过25℃光效又会直线下降
。这足以看出结溫对光效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二.发热对寿命的影响
发热对于LED灯珠寿命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从图中可以看出,我们平时所讲的LED寿命都是以结溫25℃为前提的,但作为照明灯具中的LED ,要保持不突破这一结溫几乎是不可能的。
要想延长LED寿命就必须降低结溫 。而降低结溫的主要途径有两条 :一是降低电流。但这种办法的作用有限,因为降流过多也会影响光效 。另一个途径当然就是散热。从一定意义上讲,灯具散热的好坏 ,决定着LED灯具珠的使用寿命。
另外LED结溫过高还会导致色溫变化、故障率升高等多方面问题。所以说散热对于LED是至关重要的,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以上是我的回答。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led灯条的散热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led灯条的散热的6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kbttf.com/post/27509.html